LV 活动引发争议,用户打卡未达预期,咖啡馆人流量提升却遭质疑
不知道像 D 先生这样直言不讳的用户是否还有很多,活动预计从 6 月 26 日持续到 7 月 9 日,但没过几天,这三家咖啡店就通过各自的社交媒体宣布,将于 7 月 1 日提前关门。
这波操作让我摸不着头脑,一个好的线下快闪,怎么会落到现在这个“双输”的局面呢?
用户不仅在去签到时没有得到预期的社交货币,而且如果发送出去也会被嘲笑;
LV 的本地化表达并没有让更多人知道,社交网络上流行的“买包还书”操作让 LV 背上了“割韭菜”的恶名。
也许只有咖啡馆略胜 - 胜利在于客流量,所以应该确定它会增加很多。但也有很多声音说这种方式是颠倒的。
每个参与者都得骂,哪个环节出错了?问题 1:期望错位
我们简单看一下 LV 做活动的心理过程:
本来,我想把这个我做了很多年但一直没人气的《城市指南》系列,与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——喝咖啡结合起来,打造一个LV报刊亭。
会有话题,会有人气,会有打卡,还会有人买书。顺便说一句,我想说明一下,我的本地化真的很真诚,真的很高级,不要太聪明。
就像去年阿那亚的报摊一样
于是,不知道是 LV 有意推广,还是群众的呼声如此之大,最终是“年轻人的第一个 LV”帆布包走红。谁记得这个活动最初叫 LV 报亭?
在网红打卡和社交网络不断放大的浪潮中,故事变成了“买包还书”、“LV经销”和“580帆布包”。谁记得这个包最初是用来赠送书籍的呢?
图片来源:小红书@栀子花今天去哪儿了
本来,这个活动的主角《城市向导》却被大家默许地忽视了。
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抱着“25 岁,上班路过咖啡店顺便提 LV,未来可期!当我走到 LV 报刊亭,发现那个包是送书的礼物时,我会觉得自己白赚了一个包,还是会觉得“我本来可以直接抢到 580,但 LV 也给了我两本书和一个包”。
用户心理旅程的浅层恢复可能看起来像这样:
今天去了 LV 咖啡店打卡,花 580 买了一辆 LV,买了,很值!买了之后我
打算把它发到社交媒体上,想了想觉得比起送的书或者包更值得炫耀,连同打卡照片一起发布。
我半夜从床上坐起来:我病了,为什么要花 580 买个帆布包?!
后来,我看到这是去年阿那亚秀上报刊亭的同款异色,结果,我买了一个包包,里面装着当时什么专辑贴纸,现在我的价值已经暴涨了。半夜
坐起来不仅会骂自己,想骂 LV 的心可能更坚强吧?
图片来源:小红书@是熙艺
这波骂声,我真的不怪年轻人。
问题 2:音量不均匀
我们来谈谈 LV 这次选择的三家精品咖啡店:礼仪奉贤路店、铁手咖啡制造局、Plusone 咖啡。与后两者相比,Manner 在数量上几乎是压倒性的。
此外,Manner 联名疯子的印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,看不清楚的路人或为了噱头而思考的自媒体人都张大嘴巴说:“Manner 和 LV 是联名的!另外两家咖啡店都是直接白色的,仿佛在扮演着配色的角色。
老实说,“LV Newsstand”的品牌活动分散了注意力。
本来,咖啡店是 LV 的场所,选择精品咖啡就是为了体现 LV 的好品味,以一种“LV 是个好孩子,他选择咖啡店的品味和我一样”的精致中产阶级提供。
所以,因为 manner 太有名了,品牌力太深扎根于人心,看来这波是 LV 帮助 manner 掀起咖啡。LV:你很奇怪。
如果要我说,既然 LV 想选择特色咖啡店,那么更独立、社区气质更强的街边店是不错的选择。彼此之间的声音音量更加平衡,也能突出 LV 活动的主要位置,将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 LV 本身上。
总之,这波完成后,话题度就到了,但很难保证品牌好感度。
从年轻人和不断扩大的人气来看,它不如前段时间的 Fendi 的 Hey Tea Cup;从话题反差和品牌亲密度来看,不如 Prada 的吴中路菜市。
LV 到底获得了什么?
让我们祝贺 LV City Guide 的成功,无论如何,今年图书销售的 KPI 应该已经超过了。